close



這個世界真的很奇怪,明明大家都說出版業不景氣,但所有的品牌卻很認真地想投入出版業,透過Facebook  部落格 等平台,找幾個編輯,努力的撰寫內容。  雖然我會很有賺頭,但我還是有點被這個現象困擾住。

從我的經驗來看,若要說哪個產業字寫得比公關還多,還非出版業莫屬,我一向也很好奇各大出版業如何透過自己的優勢,在內容取勝的時代中致勝,而公關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所以昨天看到Joe Pulizzi的這篇文章,就讓我相當地感到興趣。

Joe PulizziGet Content, Get Consumer的共同作者,雖然我也不知這本書寫什麼,但標題還挺炫的, 而且,他也有超過13年的出版經驗,因此,他就能從出版商的角度來告訴我們,究竟怎麼作內容行銷。

以下,我將簡要摘譯重要內容,跟大家分享我的所見所得:

1. 行動為先:(Mobile First)
還記得eBay曾經是線上拍賣的龍頭嗎?現在,線上拍賣只佔其營業額的一成,付款機制和行動商務已經佔了過半的業績,而現在,eBay是將未來賭在行動上。  而出版業的龍頭華爾街日報網站的流量,更有32%是來自行動設備。
大多數的媒體公司都有保留系統(Legacy System),而Responsive Design的確有幫助,但對筆者而言,這只是急救箱而非長久之道。對於蜂擁而至的行動族群,企業是該有個計劃。也因此,應該把行動設備納入你內容行銷的平台策略之中。
由於你的競爭者大多還習慣於過往的平台,若要搶得先機,試著先從行動設備的角度來想內容行銷,很有機會能讓你擁有先佔優勢。

2. 選出最有利(Cherry picking): 
如奇異等大型企業都從媒體界找來記者或編輯來擔任重要的行銷角色,您或許也應該試試。

3. 20-to-1 模式(20-to-1 model): Kelly Services的全球行銷主管—Todd Wheatland提到,他們並不會每天都產出內容,但一旦有內容,他會儘全力擴大它的影響力。 Todd對於每個故事的目標是,根據同篇故事,產生20個內容,形式包括SlideShare,影片,部落格,白皮書等等)因此,下次當你在構思內容行銷活動時,或許可嘗試看看Todd的概念。
http://g-ecx.images-amazon.com/images/G/01/ciu/03/7a/3311b776dad20ac1d18865.L._V390018891_SL290_.jpg
4. Rent to own策略: 內容行銷者總是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平台,這一點跟出版業者一樣。而永不失敗的策略就是Rent-to-own策略,也就是透過與媒體的合作,一方面可取得媒體產出的內容,另一方面可將您的內容呈現在他們讀者之前,因此,品牌就有機會將讀者轉成你的愛用者。這樣的模式,絕對是雙贏。

5. 投資在編輯: 相當多的品牌現在都會請員工或是外部影響者來參與內容行銷,雖然這樣很不錯,但卻少了點精彩度。在筆者觀察來看,應該就是缺少了編輯的能力,或許品牌可考慮邀請具編輯能力的專家,共同參與內容創造的過程,讓員工的故事能更有賣點。  畢竟雖然員工有故事,但通常需要編輯的專長,才能讓故事更吸引人。
6. M&A: 有考慮過購買一家媒體公司,讓他們變成內部組織,專職產出內容嗎?想想看,或許會有很棒的火花喔。

7. 實踐對讀者的承諾: 作為出版業,出版的內容必須要對讀者還有廣告主負責,對品牌而言就沒這個困擾了,你只要想著,如何讓消費者挖到寶,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願意遵循這幾項原則,你可以成為同產業中的媒體,唯一讓你滯步不前的就是,下不了決定而已。.
You’ll find more insight on leveraging content marketing trends in “Managing Content Marketing,” by Robert Rose and Joe Pulizzi

原文摘錄自 Joe Pulizzi發表于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的文章: 7 ways dominate your media competitor through content marketing.
 http://contentmarketinginstitute.com/2013/02/dominate-media-competitor-content-market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